我们先来聊聊今天最重要的宏观数据CPI。这次的核心指标超了预期,显然是最为关键的变化。那么这对于美联储和后市有何影响呢?数据显示,8月,美国的CPI环比上涨了0.6%,符合预期,但同比涨幅回升到了3.7%,略高于预期的3.6%。更重要的核心通胀则环比上涨了0.3%,高于预期的0.2%。同比涨幅则符合预期,都为4.3%。其中,名义CPI的涨幅毫无意外是最近的油价推动的,能源环比上涨了5.6%,汽油上涨了10.6%。报告说汽油这一个指标就贡献了超涨幅的一半。在核心CPI方面,涨幅贡献最大的依然是住房通胀,但好消息是增速继续放缓,从过去两个月的环比上涨0.4%,下滑到0.3%。汽车保险则成为了这次核心CPI超预期的关键推手,环比上涨了2.4%,高于上个月的2%。医疗服务也有小幅回升,这个月上涨了0.1%,逆转了之前的负值。
那么这么一份CPI数据应该如何解读呢?我们先通过美联储传声筒Nick和他同事的一篇文章来看看他们的评价。Nick说,美联储官员们上周已经放出了信号,表示9月份会继续观望不加息,而这次的CPI报告大概率不会改变这一点。未来11月份或者12月份是否加息取决于接下来两个月的数据。这两句话基本上就定下了这份CPI解读的基调。这次CPI不算太热,不会让美联储改变步伐,但也不算冷,无法排除接下来加息的可能性。但阿吉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,Nick提到了12月加息的可能性。这就比较意外了。当前市场的主流想法是,美联储今年有可能再加一次息,不是9月就是11月。如果11月都不加,那么12月再加息的理由就很牵强了。这也是因为到了11月,美联储已经有近半年的数据来看通胀的趋势, 而在11月份选择不加息就意味着这半年的趋势向好。12月单月的变化会很难改变这一点,所以就更不可能加息,只需要让紧缩继续发挥效果,通胀就能够回落到目标。
彭博的Anna Wong团队则表示,他们认为美联储在看能源会不会推升物价。现在还不清楚美联储具体会采取什么动作,特别是看到交通服务的涨幅。在21年的时候,他们应该学到了教训,不能小看单一类别的通胀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过去美联储就是以为商品端通胀会过去,所以才耽误了加息进程,后来商品端的通胀就逐渐扩散。所以这次美联储学乖了,会密切关注油价会不会带动其他类别通胀反弹。只是现在还为时过早,没有办法确定美联储会不会因此选择加息。
如果总结各路分析师的说法,当前能源上涨对于通胀的影响,主要有两个论点:一个是从经济层面的,一个是从预期层面的。经济层面的说法是油价上涨会打击消费者信心。现在美国人的钱袋子也比较吃紧,所以更高的油价,反而会抑制消费,导致通胀下滑,所以这等于变相紧缩,美联储更应该保持耐心,可以看出这个论点偏乐观。预期层面的说法则认为油价对于消费者的通胀预期有重大的影响,如果持续上涨可能会让通胀预期升高。而这样的变化是美联储最害怕的,所以它们会赶紧把这个趋势扼杀在摇篮里,采取更激进的策略。
阿吉则认为,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,重点是需要看油价到底是会持续地上涨还是企稳在一个位置附近。目前看来,在未来经济持续放缓的大环境下,除非出现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,否则油价很难有持续上涨的动力。所以,我更愿意相信通胀不会这么容易就出现反复。因此,我认为短期内,通胀和加息并不是最大的威胁,投资者反而更应该关注宏观经济是否能够稳住。
华尔街日报:美国银行们越来越难了…
信贷收紧的风险在银行危机那个时候被反复提及。可是随着软着陆的预期逐渐加强,似乎被人淡忘了。那么当前信贷的情况到底如何了呢?未来会怎么影响经济和市场呢?华尔街日报的头条非常有意思,它说:几乎所有的贷款都糟糕,银行不借钱了。根据最新的美联储数据,美国银行们整体的贷款量,年华增长率只有3.6%。这要远低于历史平均的7%,这一方面是因为高利率所以需求减弱,但另一方面也反映银行对于放贷变得越来越谨慎。而这个现象或许暂时不会因为经济坚挺而改变。华尔街日报指出,现在银行们还是束手束脚的。他们不仅要应对监管层下达的新规,还要照顾好投资者的情绪。现在投资者还想看这些银行的存款会出现什么变化,继续好转并不一定会投资,但是一旦出问题,肯定立马抛售。而监管目前即将要求资产规模大于1000亿的银行,增加资金储备。这些都在冲击着银行们的盈利。
有一些银行就戏称自己正在减肥,对于贷款的发放变得非常挑剔和谨慎。在这周的巴克莱银行峰会当中,就有一个统一的主旋律,只有最好的客户才能够获得最有吸引力的贷款。Truist Financial和Citizens Financial都表示,我们的贷款会给那些愿意和我们长期合作的客户。而长期合作客户显然是老客户,所以换句话说就是,两家银行都不追求新客户增长,更多靠客户来支撑业绩。不仅仅是这些中小银行,美国最大的银行们也越来越谨慎。美国银行就表示,他们正在评估自己还能够提供多少信用卡贷款。JP摩根的CEO Jamie Dimon更是说,美联储新规的意思就是在说几乎所有的贷款都很糟糕,它们不应该存在银行系统里。新规要求给很多贷款,包括部分房贷更高的风险权重,也就意味着为了发放这些贷款,银行需要吸纳更多存款,增加融资成本,而如果没有办法这么做,那么应该把这些贷款的体量进行削减。这样才能够满足监管要求。而这样的结果就是贷款量继续萎缩。
而说到吸纳存款,有一个数据的趋势令人担忧,那就是Brokered Deposit BD 的体量。BD是银行为了补充流动性而吸纳的另类存款,利率比较高。我们在6月底”银行正在慢性死亡”那期视频当中有详细的解释它是什么以及它的好坏。在这里就不赘述了。我们只需要知道BD这类存款又贵又没有粘性,如果占比超过10%,一般就会引起监管层的注意,反映这家银行很脆弱。BD多了也会增加银行的保险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可不是做慈善,会员银行必须要给它缴纳保险费,这样出问题的时候它才会兜底,而BD占比越高,保险费就越贵。
现在BD的体量超过了1.2万亿,同比大涨了86%,而且未来大概率还会继续上涨。这是因为货币市场基金依旧对银行存款有莫大的吸引力。一位前M&T银行的高管就说,现在整个市场情绪掩盖了银行的脆弱。在软着陆的预期下,存款流失止住了甚至开始增加。这就化解了它们的燃眉之急,但是如果市场开始对软着陆的预期产生质疑,经济数据也开始变差,银行出现困难,存款出逃可能再一次出现。追求安全的投资者可能都会涌向货币市场基金,涌向国债。阿吉在这里想借用这几天看到的一句话来做总结。人很奇怪,当预期中的事迟迟不来的时候,他们就会认为再也不来了。这似乎很适合形容今年的很多事。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,不妨自问一下,我们是因为底层的因素发生了变化,所以才改变了判断,还是因为只是时间太久所以开始自我怀疑。如果是后者,或许一个比较好的避免方法,是不要去做想着预测,而是看现状所反映的路径。信贷是不是越来越紧了,消费者的财务压力是不是越来越大了,企业债务的到期日是不是越来越近了?可能用这样的方法,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到现在经济和市场做出的环境。
文章作者美投君
本站文章欢迎转载,但是必须注明出处“meegoo”,并附上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meegoo.com/11737.html